旭恭老師是我自接觸繪本文學以來,非常喜歡的一位繪本圖文創作者;記得我接觸他的第一本書,是好幾年前無意在誠品書店翻閱到的「小壁虎不哭」〈本書旭恭老師為繪者,作者為岑澎維老師〉。因為對繪者的印象很深刻,所以開始陸續去找了好幾本作品〈這個陸續持續的時間,是以“年”來論計〉。總之呢,好想吃榴槤、五百羅漢交通平安、橘色的馬、小紙船、愛睡覺的小baby、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?等等等…這些都入手我的書單與在做為故事媽媽的使用題材!
去年九月,在好朋友毛怪和毛朋友的努力下,終於第一次讓小粉絲我和旭恭老師本人有照面的機會。首場講座在桃園縣藝文展演中心舉辦,當時頂著八個月的肚子的我硬是要去聽;然後,覺得老師跟他的書一樣,給人很真誠很舒服的感覺。聽著他講故事,分享繪本的理念和隨手拈來的小書製作…也在在影響了當時小學一年級的姊姊,回家開始努力小書繪本的編寫。而這次,闊別了八個月,旭恭老師帶著他「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」來工作室說故事給我們聽,好期待呀!〈眼睛露出閃閃愛心貌〉~
〈老師的親筆簽名書〉
這本書的創作源起,在於老師有次到某間小學演講,中午休息時間時在辦公室休息的他,無意間瞄到學校白板上密密麻麻的行事曆和待辦事項,,大部分都是小學生的活動。他心裡覺得現在的小孩很辛苦〈其實辦活動的大人也是〉,但是如果大人總是要一直要教很多的東西給孩子,孩子應該就會累死了。所以,他想到或許可以寫本書來反映出這樣的狀況;而在思考的過程裡,他反串立場,如果只有一個孩子的學校,老師們會如何處理呢?
這本書,在創作的過程裡,先透過文字架構後提案。決定了畫面呈現的頁數,然後開始著手進行;這部分老師提供很多從草稿開始不同階段的圖讓我們看。一開始呈現的初稿,其實是比較真實想反映老師心裡的稿,把大人想要灌輸給孩子的資源的那種“強迫”,用比較誇張帶強烈批判畫風呈現出來〈編按:不過老師說這個應該過不了出版社那關,況且只是初稿,所以當然不是現在的成品。呵呵!〉同時,透過不同階段的修圖,其實作者本身也反省到〈至少在草圖當時〉,可能也還跳不出科別分類。這是目前深植在現在台灣教育裡面的悠久系統,也還沒法真的那麼地願意讓孩子“自由的”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東西…因此在幾個月的沉澱後,有了第二版,也就是接近我們現在手中成品的這個版本!
〈這是草圖之一〉
老師特別有分享到,其實他在出版這本繪本時,有個比較實驗性的想法:在書頁間預留空白頁讓小讀者可以自由塗鴉〈不過當然是遭到出版社的否決,呵呵〉與會者針對這點有不同的想法:比如可以當作故事的一部分,或是真的有預留孩子是否真的會去塗鴉;另外也有問到,老師的作品是否出自小朋友之手?老師說他有把孩子的作品筆觸拿來模仿,不過目前所有作品都是他自己親手所繪,至於會不會日後有親子共同創作繪本,就讓我們共同期待囉!
除了分享很多進行中的繪本之外,大家環繞著老師的問題是:老師在創作的過程中到底是先有文字還是先有構圖?老師以他其中一篇作品為例,內容是一隻大猩猩跟一隻小猩猩。有數個圖,每頁都是大小猩猩一起做不同的動作,大家都腦力激盪著不同的故事內容;老師說這是先有圖的一個作品,但是後來搭上了文字,描述對父親的想念,,整個圖的故事走向就完全不同;因此,大部分時候,都還是先有文字,再開始構圖。至於與會者期待的純圖畫書,比較多要挑戰的,其實是市場的接受度,這方面就大家一起努力囉~
而老師的親子生活也是大家在座談時很有興趣的焦點〈老師有兩個可愛小寶貝〉,他很靦腆的說,其實很多時候他喜歡編故事,而他的兒子也很喜歡聽他編故事。「如果你有一台洗衣機」就是為了要哄兒子吃早餐編出來的故事,講完故事早餐也吃完了。〈編按:真的很酷,大家應該很羨慕有這樣的爸爸吧!〉我記得去年九月在藝文中心老師就分享過這個故事,不過這個故事除了內容,當時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這個故事老師是用一張大圖畫紙〈忘記規格了〉,把它摺疊出不同的分頁格,然後在分格裡畫出來的,因此也不用裁減編排黏貼,非常適合讓喜歡畫畫的孩子〈或大人〉們有不同的創作方式……
聽完老師的分享,我覺得,創作就是在不斷嘗試與修正的過程裡,將最後濃縮出最精華的部分呈現給讀者。而創作者本身也在這樣過程的洗鍊中,不斷的挑戰自己,讓原本既有的思維跟突然跳出的天馬行空激盪出不同的火花。在這樣的過程裡,只有能“靜”下來,才能促成每一段美好的發生;在旭恭老師的身上,我深深感受到:這樣子平穩踏實的生活痕跡,是如此的美好,並且會點點滴滴呈現在他日後的每一本作品中。不論是過去或未來,讓我們一起期待!
艷陽高照的毒辣午後,帶給我們的,卻是無限美好的一個下午……
〈同場加映:演講到一半跑進來找把拔的旭恭老師小兒子〉
留言列表